楚天金報訊 圖為:龍王廟水域大藻成“綠洲”
  文/本報記者饒純武 李光正 圖/本報記者劉大家
  六七月份,浮萍江面輕漂過;七八月間,不盡大藻(俗稱“水白菜”)滾滾來;九至十一月,“大塊頭”水葫蘆浩浩蕩盪。漢江武漢段這種變換的風景,已連續出現十餘年。
  今年5月初,浮萍提前光顧漢江,接著,大藻和水葫蘆比往年來得更早、更猛、更長,“綠毯”、“綠茵場”和“綠洲”暴發四五次,“綠害”為多年來所罕見。親水市民叫苦不迭,小型船舶航行受阻,城管清漂隊僅有三艘小鐵船,疲於在武漢核心景觀區來回奔波驅漂。
  親水市民叫苦不迭 小型船舶航行受阻
  今年5月初,漢江武漢段始見浮萍,暴發時江面如“綠毯”或“綠茵場”,隨後數月,大藻和水葫蘆又在江面上製造“草原”和“綠洲”,漢江武漢段的水浮植物,不到一周就會大規模涌入一次,已持續數月也無消停的跡象。在過去十餘年的夏秋季,上游的浮水植物一直光臨漢江,但兩次間隔達十天半月,且以稀稀拉拉為主,很少暴發。
  長江航道測量中心船舶基地管理處碼頭,位於江漢橋下游漢陽側二三百米處。基地的測量船因工作需要,須經常出入漢江和長江。今年來,因漢江中大藻暴發甚至封住江面,測量船出行受到影響。
  8月29日上午8時30分,該基地的一艘航迅1002號測量船,行至晴川橋江面時,出現船體震動過大,船速下降。輪機長曹楚華分析是大藻和水葫蘆纏住了螺旋槳,導致發動機負荷過大,為擺脫“糾纏”,曹楚華來回倒車進車,十餘分鐘才得以脫身。
  曹楚華表示,船舶的主機降溫,一般靠江中的循環水。浮萍、大藻和水葫蘆密集區,不僅會影響循環水進水口,而且,排水閥濾網清洗次數,也由平時的每月一次,到“綠害”時三四天一次。
  快艇船長李少華表示,航道測量船的測量原理是,裝在船底的探頭,通過聲波反射,計算出航道深度,由於水葫蘆等水生植物,從漢江流入長江,常被船頭壓至船底,測量讀數跳動過大很不穩定。
  武漢海事局工作人員介紹,大型船舶和武漢輪渡吃水較深,江中的水葫蘆難以對其螺旋槳構成威脅,小型船舶吃水較淺,誤入密密麻麻的大藻、水葫蘆區,就會造成不小的麻煩。
  江漢橋漢口橋頭江山如畫小區的住戶劉先生表示,一江清水讓人心曠神怡,水生植物覆蓋江面,“就是一種視覺污染,甚至感覺有些噁心”。
  今年7月14日,省環保廳致函武漢市政府,近期,江漢武漢段水面漂浮著大量浮萍、大藻等浮水植物,請協調有關部門進行打撈,同時加強水質監測,確保飲用水質安全。
  武漢市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謝銘輝介紹,對浮水植物聚集的取水點,水廠安放了隔離網或是人工驅散,且水廠取水點處於水面以下兩三米,因此暫未對取水造成影響。
  漢陽四方台游泳隊67歲的方思勤女士說,她堅持在漢江游泳十餘年,與浮水植物親密接觸,會聞到一股腥味,有時身上會很癢,許多市民望而卻步,她和隊員們在大藻暴發期也減少了游泳時間,回家後立馬用熱水沖洗。
  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表示,浮水植物本身沒有毒害,還有一定凈化水質的作用,可從生活廢水中吸納有機污染物和農田的農藥污染物,也能從工業廢水中吸納重金屬、稀土元素。
  可是,水葫蘆沒有天敵,繁殖能力極強,野蠻瘋長封鎖水面擋住陽光,導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夠光照而死亡,破壞水下動物的食物鏈,也可導致水生動物死亡。不僅如此,水葫蘆還有富集重金屬的能力,水葫蘆枯死後腐爛體沉入水底,會造成水質重金屬含量過高,對底棲生物造成殺傷。因此,及時對浮水植物進行打撈很有必要。
  三小船滿負荷工作 清漂無奈變驅漂
  今夏,武漢市城管委水上管理處緊急徵集50人清漂隊伍,主打一場清漂戰役,規模為十餘年來之最,難度超乎想象。
  9月9日上午8時許,江漢橋漢口下游百米處的江邊,一排躉船與河岸之間,充塞著大藻和水葫蘆,一艘鐵船穿梭其間,身穿橙色背心的清漂人員,使用釘耙和漏網,將大藻和水葫蘆輕撥至船頭,借助螺旋槳攪動形成的局部水流,將其引導至江心。“清理水浮植物,要脾氣好!”站在躉船上清漂隊員周師傅說,他用帶小絲網的竹竿,將岸邊成片的大藻撥弄到水流中。據介紹,躉船岸邊都是迴流區聚集的水浮植物,輕輕用力可慢慢推移,若用力過猛,不僅體力消耗大,移出的水浮植物也會少。
  突然,鐵船的螺旋槳被雜物纏住,清漂被迫中斷。短短幾分鐘,大藻和水葫蘆再次填滿迴流區。該清漂船班長曹繼權表示,因上游浮水植物的生長周期和排放路徑差異,今年浮萍、大藻和水葫蘆密集光臨漢江,他們的清漂工作在不斷地“歸零”。
  據介紹,由於上游大藻和水葫蘆來量太大,核載2噸的小型打撈船,載上多名清漂人員,還能裝多少濕漉漉的水葫蘆?而且,只有釘耙和漏網等原始清漂手段,目前打撈作業已力不從心,只能將岸邊迴流水域的大藻和水葫蘆,驅至江心並讓其流走。
  目前武漢市城管委水上清漂隊共有50餘人,共有三艘小型清漂船,其中漢江兩艘長江一艘,每艘分兩班作業。武漢兩江岸線寬廣,清漂隊的作業區主要在“核心景觀帶”,即漢江從月湖橋至南岸嘴,長江從鸚鵡長江大橋至長江二橋,清漂隊員節假日都不休息,工作負荷已達極限。“從漢江上游漂來的浮水植物,平均每天數以千噸計,下游清漂作業難度極大!”武漢市城管委水上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,目前清漂人員已竭盡全力,江中浮萍一碰就散,清漂人員自製紗網,以提高打撈效率。可是,上游的大藻和水葫蘆源源不斷涌來,且水葫蘆繁殖速度驚人,在岸邊的躉船迴流處安營扎寨,一株水葫蘆在5個月之內,就能繁殖出4000株新苗。目前,清漂人員在無力打撈時,主要對核心景觀區兩岸的“綠害”進行驅趕。
  而在以往年份,上游浮水植物來量相對較少時,城管部門的清漂作業,主要是將其打撈上岸,待乾枯後再行清運。
  建設清漂碼頭 加強源頭管控
  武漢市城管委水上管理處有關人士表示,長江沿線城市重慶和上海,均對水上清漂有較大的投入,有的資金上億,有專用清漂碼頭,有的市場化作業,配有專業打撈機,而武漢的投入相對較低,三艘2噸級的小鐵船,難以承擔清理兩江浮水植物的重任。
  為此,武漢市城管委今年在給武漢市政府辦公廳的一份回告中,建議建立正常的投入機制,參照上海、廣州、重慶等沿江兄弟城市的經驗,加大經費投入,將清漂工作預算納入常年財政預算,添置機械化打撈設備,建設清漂轉運碼頭,增加清漂作業隊附件,提高清漂作業能力。
  漢江的浮水植物從何而來?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沈曉鯉認為,漢江中下游的江漢平原,河流縱橫,水網密佈,農業區內使用農藥、化肥等,使得水體富營養化,水葫蘆等通常聚集在河塘溝堰流速較小的水面,在營養化程度高的靜水緩流處,生長繁殖更為迅速。如果遇上持續降雨,上游地區開閘泄洪,浮萍、大藻和水葫蘆等順流而下,漢江下游的武漢段,就出現數十公里的浮水植物帶。
  對此,武漢市城管委表示,希望加強源頭控管,對武漢上游湖泊水庫內的大量浮水植物,當地應組織打撈,將“綠害”消滅在萌芽狀態。
  據瞭解,省環保廳已就此事召開應急工作會議,並派出應急工作人員赴漢江流域現場查看。省環保廳要求武漢市及上游的孝感、天門、仙桃等地對江面、水庫水面和湖面的浮萍和水葫蘆進行打撈。各地環保部門將加大對漢江水環境的監測力度,確保居民飲水安全。
  目前漢江江面上的浮水植物,以大藻為主。每年9至11月,是上游水葫蘆大量涌入漢江的季節。武漢市城管委水域環境管理科科長陳斌表示,今年水葫蘆是否會“如期”到來,將是對上游地區控管的一場考驗。
  (原標題:江面如草原 漢江“綠害”十年罕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j33ijgt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